陜西鮮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陜ICP備2021013126號-1 陜公網安備 61019002001887號
不出好果子,“到手的國際訂單飛了”——這是曾經我國蘋果出口時,在國際標準面前遭遇的“尷尬一幕”。入世20年來,我國蘋果產業“內外兼修”,逐步實現高標準生產、管理。如今,中國蘋果不僅能遠銷海外,還可進入太空,并長期保持新鮮。
“只有20噸完全達到出口標準。”面對海外客戶300噸的訂單需求,陜西最大的蘋果出口企業華圣果業卻拿不出好果子。“損失的不僅是訂單和效益,還有國際聲譽和難得的市場機遇。”時任華圣集團董事長的李大燦說。
彼時,陜西年產蘋果約400萬噸,果源地渭北黃土高原更是世界公認的蘋果最佳適生區,蘋果生長的7項自然指標在這里達到最優,為何萬里挑一,還滿足不了海外客戶?主要是當時果農粗放種植,粗放管理,導致蘋果太“土”——果面粗糙、果形不圓、大小不一,達到出口要求的優果數量少之又少。
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農產品不得不參與國際競爭,面臨國際標準的挑戰。如何讓大小、形狀、色澤等如同從一個模子里刻出來?作為我國蘋果主產區之一的陜西,在國際標準的倒逼下,開啟覆蓋全生產鏈條的蘋果產業華麗“蛻變”。
一粒種子能夠改變世界。在品種上,陜西對標全球先進產區,大力引進、選育優良品種。僅富士就從早期的“一枝獨秀”到如今十余個品種“群芳爭艷”,目前陜西蘋果大家族已有50余種品系。在陜西省富平縣,擁有完全自主產權的國產良種“瑞香紅”已進入掛果年份,新品種“紅利”顯現,“今年畝產達到3000公斤左右,一畝地凈利潤2萬元左右。”富平縣蘋果種植戶王六七說。
普及有機肥、推廣矮砧密植、套袋技術提升“顏值”、地頭土窯轉為冷庫保鮮……從種子萌芽到鮮果歸倉,“標準化”改造滲透到蘋果產業鏈的每個環節。“相比于過去的‘撒手不管’,如今實施最精細的管理,從開花到采摘,一顆小蘋果就要經過15道手,包括套袋、轉果、摘葉、剪柄等。”正在自家冷庫給山東客戶打包裝箱的寶雞市千陽縣矮化蘋果種植戶魏小杰說,他家十畝蘋果每年有一半以上通過電商銷售,以高端禮盒的形式直接到達消費者手里,另一半中檔果通過批發環節進入市場。
田間管理標準化,分揀技術也要跟得上。如今,在以渭北黃土高原為代表的陜西蘋果核心產區,智能光電分級分選技術可根據著色度、果徑、甜度、霉心病等30多項指標,自動將蘋果“分門別類”。“一條線分揀能形成約100款產品,每款大小、色度、風味保持高度一致。”陜西省果業中心主任魏延安說,“7.0版本的第4代智能光電分級分選線,陜西已引進136條。”
經過多年“內外兼修”,目前陜西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蘋果產地,產量約占世界的七分之一,并通過了一系列國際高端蘋果質量認證,產品遠銷至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種進步可以說是入世倒逼出來的,不過歸根結底,也是我們自身經濟發展了,市場越來越大。”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果業專家李丙智說。
今年6月,陜西蘋果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這也是我國首次將新鮮即食蘋果送入太空。
“我們能以高于國際標準的‘航天標準’,將鮮果送入太空,說明中國蘋果經過這么多年的標準化生產,在各項指標上經得起檢驗。”魏延安說,“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進蘋果產業化發展,讓蘋果成為鄉村振興的致富果、幸福果。”(記者劉書云、陳鋼、孫正好)